汪 冲 薛迎迎
摘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各高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如何占据“一流”中的一席之地是各高校专业建设的新课题。“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是一个围绕税收学专业的完善的系统工程,应以培养“一流”税收学专业学生为建设目标、以打造“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为建设基础、以配置“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为建设渠道、以产出“一流”税收学专业研究成果为建设保障,具体可通过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课程、培育“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平台以及完善教学经费保障等措施推进。
关键词:双万计划 一流本科 税收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就全球而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高原之势,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称“双一流”)相比,高峰尚需进一步垒筑。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如果说“985工程”、“211工程”是覆盖一部分大学的“筑高峰”工程,那么“双一流”建设则是推进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的大范围、全方位的“筑高峰”工程。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强调“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1],提出了“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的主要任务。与“双一流”建设对于“世界一流”的定位和追求不同,“双万计划”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一流”具体到了本科专业点。上述政策文件表明,政府在重视与支持“双一流”建设的同时,逐步重视高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这是各高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各自优势,在综合实力、学科以及专业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
税收学专业是依托中国国情的特色专业(刘洋,2012),旨在培养公共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在我国的专业分类当中,税收学属于财政学类专业下面的二级学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见,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但是,税收学作为二级学科,与财政学这样的一级学科相比,在很多高校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高水平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不足等方面。因此,在“双一流”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指引下,特别是“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流”税收学专业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定位以及检验标准、“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建设“一流”税收学专业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各开设税收学专业的高校建设“一流”税收学专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何谓“一流”税收学专业?
(一)“一流”税收学专业定位
对于什么是“一流”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18)指出,“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为“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这一目标明确了作为“一流”专业应该具备的通用条件。“双万计划”当中对于“一流”专业评估的具体要求是:“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这是对“一流”专业更加具体的描述。而具体到税收学专业,其人才培养要考虑学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定位(刘洋,2012),还要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能够适应全新技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董根泰等,2019),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税收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崔志坤和经庭如,2015)。
根据“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其专业定位应该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公共精神为核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税收人才为抓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断输送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公共问题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一流”税收学专业检验标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经费、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建设也不例外,也应该是一个围绕税收学专业的完善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当中,具体的运作流程应该为:在经费、政策、制度等“一流”保障的支持下,“一流”的税收学专业教师进行“一流”的课堂教学并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最终要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应用型、研究型税务人才,具体的“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系统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检验税收学专业是否为“一流”专业,不能简单地看某一项指标,而是要通盘考虑包含税收学专业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经费、政策、制度等各方面保障的完整系统是否“一流”。以此检验标准为参照,开展“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方可取得理想效果。
二、如何建设“一流”税收学专业?
(一)“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
1.以培养“一流”税收学专业学生为建设目标
学生才是一个专业建设的核心产出,国际“一流”高校普遍将培养“一流”的学生作为首要任务[2]。“一流”学生应该是有责任、知识、能力、视野以及修养的(谢和平,2014)。所谓“有责任”,就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有知识”,就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有能力,特别是要有创新创业的能力;“有视野”,就是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有修养”,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流”学生既包括录取过程中的“一流”,也包括培养之后的“一流”,因此,“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需要吸引“一流”学生的加入,也要为社会输送“一流”的毕业生。
2.以打造“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为建设基础
大学的优势体现为师资的优势,只有师资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所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优秀大学,只有具备卓越的师资队伍,一个学科才能称之为“一流”学科,同样“一流”专业必然要求“一流”师资,“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生的基础。“一流”师资不仅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还要具有学术思想、战略思维和领导专业不断创新的能力。“一流”师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注重以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闫长斌等,2019)。很多高校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短板与差距,但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属于最大的短板与差距。因此,“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将立足于建设“一流”师资,以“一流”师资促进“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
3.以配置“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为建设渠道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对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指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基于这一目标要求,“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应以配置“一流”课程为建设渠道,配备“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需要紧扣时代特色和税收理论前沿,课程的形式需具备多元化和创新性,以精品专业课程为目标,打造建设“金课”、杜绝“水课”的长效机制。
4.以产出“一流”税收学专业研究成果为建设保障
在“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流”税收学人才的培养是根本,“一流”的课堂教学是中心,而“一流”的科研成果是关键。“一流”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流”的税收学专业科研成果反映的是税收学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本身就是税收学专业知识链条的一个环节,既是税收学专业知识的纵向延伸,也可以说是税收学专业知识应用的一个方面。“一流”科研是“一流”教学的保障,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必备条件,以研促教、教学相长是“一流”专业建设的运作机制。因此,“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应以产出“一流”研究成果为建设保障,同时应将“一流”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税收课堂教育教学当中去,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流”税收学专业人才,开展“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具体可通过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课程、培育“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平台以及完善教学经费保障等措施推进:
1.“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建设举措
“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建设可通过推进税收学专业“金课”建设、优化税收学专业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以及推动税收学专业教学形式多元化与国际化展开。具体来说,在税收学专业“金课”建设方面,可推进以《税收学》、《中国税制》为代表的“金课”建设。在优化税收学专业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如下举措:(1)以《税收学》、《中国税制》等主干课程建设为契机,培养课程师资队伍。(2)坚持课程AB角建设。为每一专业课程配备至少2名教师,提高课程教师的稳定性。(3)坚持“传、帮、带”,以课程建设和研究项目为抓手,组建教师梯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和咨政启民能力。(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专业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5)坚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辅系统的骨干作用,组建税收学教研室,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在推动税收学专业教学形式多元化与国际化方面,可通过增加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成立本科生读书小组,研读财税经典名著,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暑期实践、案例研究等多元化方式学习财税知识。同时,逐步提高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关注财税领域的国际重大问题,能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提高学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对话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2.“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举措
“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是“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推进“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需要从提升税收学专业师资水平、强化税收学专业师资发展、完善税收学专业师资奖励激励机制以及引导税收学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展开。首先,要提升税收学专业师资水平。坚持“引育”并重,既通过内部培养提升师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税收学专业人才引进。积极拓宽引智渠道,大力吸引税收学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加入,还要不断加大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现人才代际交替,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税收学专业师资队伍。其次,需强化税收学专业师资发展。建立健全税收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常态化“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体系。第三,要完善税收学专业教师的奖励激励机制。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现象,以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度为评价指标,实行岗位分类评审与特聘、评聘、直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实施基层目标考核和高水平成果奖励,激发税收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引导税收学专业教师积极投身税收学专业的教学活动,将教学和科研有效衔接。
3.“一流”税收学专业平台建设举措
“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还离不开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首先,“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离不开坚实的实施载体,提高科研水平和育人能力,离不开平台条件的支持。通过税收学专业科研平台建设,打造科研教学一体化示范平台,加强研究式教学,总结凝练既有成果,整合形成科研创新平台,将税收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税收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税收学前沿研究的认知,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开展讨论分析,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法制意识和公共意识。其次,“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还需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最后,“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还需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
4.“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经费保障举措
在“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还是健全现代化的教学与科研设施等都需要大笔经费。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供给来源主要有财政性教育经费、学费收入、科研及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与融资收入等。虽然存在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但财政拨款仍是主要来源,现有的财政拨款机制通常只能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为了推进“一流”税收学专业建设,应将高校的教育资金供给从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转变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多渠道供给,促进资金来源社会化、多样化,充分发挥社会(私人)投资在高校供给中的弥补和引导作用。建议在高校资金供给中引入PPP模式,降低财政性支出在高等教育资金供给中的比重,积极引导社会(私人)力量在资金供给中发挥比较优势,弥补经费的不足。具体到经费的预算安排和使用方面,建议向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倾斜,部门经费优先保障教学需求。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各高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如何占据“一流”中的一席之地是各高校专业建设的新课题。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各方面的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建设也不例外,也是一个围绕税收学专业的完善的系统工程,应以培养“一流”税收学专业学生为建设目标、以打造“一流”税收学专业师资为建设基础、以配置“一流”税收学专业课程为建设渠道、以产出“一流”税收学专业研究成果为建设保障,具体通过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课程、培育“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师资、建设“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平台以及完善教学经费保障等措施推进。当下,只有面向“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改革发展方向、明确税收学专业培养定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一流”的税收学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崔志坤,经庭.如关于税收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2015(05):130-131.
[2]董根泰,沈玉平,司言武.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108-110.
[3]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 /OL]. (2015-10-24)[2020-11-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EB/OL].(2018-06-24)[2020-11-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mtbd/201806/t20180625_340918.html.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 /OL].(2019-04-04)[2020-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6]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0-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7] 刘洋.上海高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06):114-116.
[8]王乘.建设一流大学的共性路径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01):25-28.
[9]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04):122-128.
[10] 谢和平.培养一流的学生 建设一流的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25.
[11] 闫长斌,时刚,张素磊,李永辉,杨建中.“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3):35-43.
[1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4):4-16.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 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EB/OL].(2018-06-24)[2020-11-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mtbd/201806/t20180625_340918.html.
[2] 剑桥、哈佛、牛津、麻省理工等世界著名高校均以培育能为人类进步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社会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并从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选择、课程设置、教育服务等方方面面全力支持这一目标。
[3]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0-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