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余泳欣
摘要:在当前国际经济背景下,以《国际税收》课程为核心、配以《税收专业英语》《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四门课程的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在本科国际税收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中,打通课程间的内在知识与逻辑关联,引入思维导图和学习小组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丰富参与式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本文围绕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探讨了师生共绘思维导图和学生主导绘制思维导图的可行做法,分析了学习小组的适用性、规模设置与评价机制,以期能够为拓展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国际税收 专业课程体系 参与式教学 思维导图 学习小组
一、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教学逻辑关系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的深入发展,国际税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3年OECD/G20提出应对跨国公司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BEPS行动计划”),标志着国际税收环境进入新的变革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培养方案中国际税收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我国国际税收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2008年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国际税收政策体系进入逐步完善时期;第二,2013年BEPS行动计划提出之后,我国在国际税收政策体系建设方面逐步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并且开始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从传统国际税收规则来看,话语权长期被以OECD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与协调更多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与税收管辖权利益。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准确地了解国际税收规则,并且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充分代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税收利益发声,成为当前国际税收领域的重点话题。因此,拥有前沿开阔的专业视野、具备扎实准确的专业知识的国际税收综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较为紧迫的社会需求。
从国内院校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的培养方案来看,基本都开设了《国际税收》课程,也有不少院校还开设了《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的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中,共计包括5门专业课程,分别为:《国际税收》《税收专业英语》《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概况
(以2017级培养方案为例[1])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课程学分/课时 |
课程教材 |
开设学期 |
国际税收 |
必修课 |
3学分/54课时 |
International tax primer(third edition),Brian J. Arnold,Wolters Kluwer,2016 《国际税收》,朱青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大三第1学期 |
税收专业英语 |
选修课(税收学模块必修[2]) |
2学分/36课时 |
自编讲义(英文) |
大二第2学期 |
外国税制 |
选修课 |
2学分/36课时 |
自编讲义(中英文) |
大三第2学期 |
国际税收筹划 |
选修课(国际税收方向模块必修) |
2学分/36课时 |
自编讲义(中英文) |
大三第2学期 |
国际税收协定 |
选修课(国际税收方向模块必修) |
2学分/36课时 |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double taxation convention(2nd),Michael Lang, IBFD |
大三第2学期 |
这五门课程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逻辑关联,国际税收是概况性、总览性的知识基础,外国税制和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税收的重要税法基础,国际税收的典型现实应用之一为国际税收筹划,而税收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补充国际税收、外国税制和国际税收协定知识。学生学好了外国税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各国的跨境征税规定,从而更好地理解国际税收理论;学好了国际税收协定,就能更好地理解国际税收协定在解决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和防止偷漏税方面的重要作用;学好了税收专业英语,就能更准确、深入地阅读了解国际税收、外国税制、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和前沿动态,以及国际税收筹划的相关案例;学好了其他四门课程,就能更透彻地理解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筹划行为,更自如地应对国际税收筹划现实问题。
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过程中,打通这五门课程的知识链接和逻辑关联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大二第2学期先行讲授《税收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引入国际税收、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的专业名词与阅读资料,可以为后续课程提前奠定概念基础。在大三第1学期的《国际税收》课程中,可以与税收专业英语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呼应讲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内化效果,并且在知识延伸部分提示外国税制、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筹划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在大三第2学期的《外国税制》课程中,可以进一步呼应并延伸国际税收中的相关知识,例如在介绍一国税制与税法时,将该国跨境征税的相关规定单独归纳讲解,并且可以开设国际避税地专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的选址行为。在大三第2学期的《国际税收筹划》课程中,可以充分讲解外国税制、国际税收协定对国际税收筹划行为的重要影响。在大三第2学期的《国际税收协定》课程中,可以重点呼应国际税收、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的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教学关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思路。因为五门课程的内容体系较为庞杂,知识量较大,单靠教师主讲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因此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后,在课堂和课后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探究五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知识关系。通过指导和督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刻画五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与关联。而通过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增进学习深度和广度,围绕国际税收问题做出更全面、深入的研习结论。下文将围绕《国际税收》《税收专业英语》《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这五门核心课程,探讨思维导图和学习小组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参与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二、思维导图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参与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各类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学生也善于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等多元化学习工具。五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较为紧密,而且存在较多适用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的知识关联点,极为适合绘制思维导图。除此之外,将思维导图纳入到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有助于丰富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形式,以下将举例进行说明。
(一)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方式
《国际税收》课程导论部分,较为适合应用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首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在以前学过的课程知识中,你认为哪些可能与国际税收有关?”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列示出来,进一步带领学生勾勒出国际税收核心主题的逻辑结构,形成类似于图1的思维导图。红色部分是学生回答的关键词,蓝色部分是教师补充的专业名词。这一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学过的专业知识快速展开回忆,提炼出与国际税收课程相关的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围绕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税收的核心概念、基本问题和难点、热点,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关于国际税收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铺垫学习问题、奠定思维基础、引发学习兴趣。在其他课程的导论部分,同样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思路。
图1 师生共同绘制的《国际税收》课程导论思维导图
《税收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发挥着帮助学生形成国际税收第一直观认识的重要作用。在大二第2学期,多数同学都是通过税收专业英语课程首次接触到国际税收相关概念。在《税收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可以独立安排国际税收、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四个小专题,在每个小专题中引入相关英文热点新闻或者经典英文案例,带领学生抽取关键词,并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国际税收的基本问题、延伸话题和热点主题。在关键词设定方面,可以使用《IBFD国际税收词汇(第7版)》,从国际税收领域最核心、最基础、或者最前沿的专业词汇范围内进行筛选,并指导学生讨论理解该专业词汇的英英释义。这一教学设计,旨在“由点到面”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专业英语基础。
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方式同样适用于《外国税制》课程。例如,在讲解国际避税地税制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关联,向学生抛出问题“国际避税地的税制有何特殊性?”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列示,进一步由老师带领学生串联到属人原则、属地原则、预提税、转让定价、反避税等国际税收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际避税地税制特征。再如,在讲解一国税制时,向学生抛出问题“该国税制中的国际税收相关规定有哪些?”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列示,进一步由老师引导学生关联到税收居民身份的认定、税收管辖权的行使、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情况、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征税规定、对非居民所得的征税规定等国际税收核心知识,细化完善学生对国际税收理论的直观认知,增进学生对一国税制的全面了解。
在《国际税收筹划》课程中,讲解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基本框架时,可以首先列出某一常见框架,将框架中的国家(地区)名称以ABC等编号代替,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何要在A(B或C)地设立某个公司?”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列示,引导学生思考延伸到该筹划框架所利用的特殊税制或国际税收协定规定,然后进一步串联到外国税制中的国际避税地税制特征或国际税收协定的特殊规定。继续追问学生“这个A(B或C)地可能是哪些国家(地区)?”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列示并给予点评。而在讨论该框架的税收筹划风险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国际税收课程中所讲授的反避税措施。围绕国际税收筹划的不同典型框架,可以有效地将国际税收专业体系的多门课程内容进行串联,形成多个开放型思维导图。
在《国际税收协定》课程中,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方式同样适用。在讲授税收协定范本具体某一条款时,可以结合当前国际税收改革背景引导学生围绕该条款的适用性进行思维发散,绘制形成思维导图。例如讲解OECD范本(2017年版本)的修订时,由学生提炼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延伸了解BEPS行动计划最终成果关于修订税收协定的相关建议,再拓展到BEPS多边公约的内容与实施情况,通过思维导图展示纵向的知识关联脉络。再如,在讲解典型国家税收协定条款特点时,可以与这些国家的国内税法相关联,并引导学生思考延伸到“跨国公司利用税收协定是合法的税收筹划、还是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的辩论主题,形成跨课程的综合性思维导图。
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通过“教师抛出问题-列示学生回答关键词-引导与拓展学生思考-勾勒逻辑关系与知识结构图”的流程,使学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开展高效的师生互动。列示学生回答关键词,不仅可以对学生形成鼓励,而且可以搭建起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促使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内部的逻辑关联,有利于学生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国际税收视野与知识体系。
在具体操作层面,黑板板书的优势在于方便书写、较为灵活,能够较好地契合课堂动态思维发散过程,但是黑板板书通常只能以拍照形式保存。电子板书较易保存和修改完善,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相关软件的操作,以免因为操作不熟练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课堂上采取黑板板书形式,课后指定学生负责整理出电子版。
(二)学生主导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
学生主导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应用于知识回顾和作业环节。在知识回顾环节由学生主导绘制思维导图,更加适用于《国际税收》《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协定》这三门知识点逻辑关系较为紧密的课程。每章教学结束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以学习小组方式讨论绘制本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对本章知识进行回顾,形成深刻的学习认知。由于思维导图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示核心知识点及逻辑关系,可以利用一小部分课间时间,鼓励学习小组相互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碰撞学习小组之间的思想火花。
在作业环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个人学习成果(如图2所示),而后开展作业互评交流。这一方式对于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的五门课程来说都比较适用。
图2 学生绘制的学习BEPS行动计划的思维导图缩略图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构建一门课程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与逻辑关联,也可以构建某一章不同节之间的知识与逻辑关联,更可以构建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与逻辑关联。因此,采用学生主导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旨在促使学生重视梳理专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围绕专业问题展开跨课程甚至跨学科的发散性思考与研讨。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操作,以便于保存、交流、修改、复习。
三、学习小组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参与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习小组的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拓展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升参与式教学效果。对于同一知识点,每位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设置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设置学习小组还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而这部分自主学习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加深入而具体。通过自主学习,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学习小组的方式,旨在督促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学习小组的适用性
具体结合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来看,在课堂讨论、章节思维导图绘制、开放型作业及研究展示等方面,学习小组的优势能够得以有效发挥。
《国际税收》《国际税收筹划》这两门课程有丰富的教学案例,课堂上需要学生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冷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讨论参与度。除此之外,学习小组内部产生的观点分歧也可以帮助小组成员识别自己的理解偏差,推动学生更深入地展开思考与讨论。
在绘制章节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促使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汇集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完整地理解章节知识体系及延伸问题。小组每位成员关于国际税收五门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况往往存在较多差异,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也有助于在小组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查漏补缺,整合国际税收专业思维,从而达成较高层次的专业逻辑共识。
在开放型作业及研究展示方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融合小组成员的多元化视野。经过任务研讨和分工,每位小组成员专攻某一主题分支,最终对各部分进行汇总。这一过程至少在两个环节(任务分配环节、整合环节)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和协调,有助于增进小组成员对专业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在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下,考虑到五门核心课程之间的知识与逻辑关联,向学生布置开放型作业及研究展示任务,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外国税法、国际税收协定等资料。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资料检索效率,拓宽知识容量,丰富专业视野。
(二)学习小组的规模设置
学习小组应当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规模。学习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人数过多不仅容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而且不利于小组成员全面参与讨论。在人数过多的环境下,小组成员可能难以各抒己见,往往只跟随其中少数成员的思路,讨论氛围无法形成;而且,如果小组每位成员都坚持个人看法,小组意见很难达成统一。学习小组人数也不宜过少,人数过少同样难以形成讨论氛围,不利于完成既定学习目标。3-5人是一种可供参考的人数选择,多数学生有较大意愿以宿舍4人小组的形式组队,便于将课程学习从课堂继续带回宿舍,容易形成一个较好的讨论氛围。
(三)学习小组的评价机制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小组成员搭便车的可能性,是实行学习小组方式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在授课班级人数较多时,这一挑战更为突出。因此应设置一个较为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既考虑到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又兼顾到组内成员的差异化贡献;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又尽量对学生形成学习激励。
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随机抽取学习小组分享研讨结论,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增强一定的外在约束力。在考核方式上,可以设置阶梯式分值体系,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分数,以体现出成绩差异。但是考虑到这类讨论本身并无较为固定的答案,且旨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启发学生学为所用,因此小组之间的分数差异不宜过大,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绘制章节思维导图是在课堂时间进行,且旨在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由教师进行现场督促即可,不必特别进行评分。
对开放型作业及研究展示的评价,需要设置具体明晰的评分指标并提前告知学生,并且要求提交小组成员分工说明。在对小组整体评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成员分工情况对每位成员的分数进行微调,以体现内部贡献度差异。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作业难度的方式,推动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内部分工,减少搭便车行为。
参考文献:
[1]刘璠.论大学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35-137.
[2]吴健.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法——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0(9):38-42.
[3]徐广东.“行动学习”:“行动—反思”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20(5):81-86.
[4]魏明,史红霞,王梦婷,安琼.思维导图促进分析化学课堂思政教学的探索——以“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8):27-33.
(作者工作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1] 之所以选择2017级培养方案,是考虑到2017级同学已完成国际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学习,更便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 在2017级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模块划分为税收学、税务师方向、国际税收方向三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