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税收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发布日期:2022-03-01点击数:

韩莉 马慧 贾绍华

摘要:本文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情况,以课程思政改革为背景,剖析了税收学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的联系,并论述了税收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并在这一基础上结合税收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从税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领域、学生实践等方面探索税收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疫情防控  税收学课程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新生事物,它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同向同行。相比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授课,课程思政建设大大提高了其政治站位,真正地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并进一步增强了课程教育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由于社会群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情绪和价值追求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凸显其重要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专业课与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为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思想信念。

 

二、税收学与思政教学的契合

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隐性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就像将盐溶解到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相应地,开展税收学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考量税收学与思政理念的契合度。

1.税收的起源与本质

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税收制度是伴随着社会大分工、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以及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应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税收的名称、形态和具体的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说,税收根源于国家,一部税收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国家发展史。要想真正地了解学习税收,就必须客观地认识每一阶段的历史背景,反过来说,税收从另外一个维度反映了一国的发展历程,税收学天然地蕴含了历史文化的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税收属于分配范畴,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公共权力,从社会成员手中取得的不直接偿还的财政收入。在税收中,一方面是政府在征税,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在缴税,这一征一缴便构成了具体的分配活动。税收分配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在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这一资源流动的背后,就是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分配范畴,税收实际上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税收的本质表明税收本身蕴含着爱国、爱集体等理念,拥有着天然的思政优势,税收学教育与思政建设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2.税收的职能与地位

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职责和功能即税收职能,它内在于税收的分配过程之中。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税收获得了一定数额的财政收入,并借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收入分配和作用于经济运行。一般来说,税收具有三个职能,即收入职能、公平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在当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的最重要收入来源,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超过了80%,显然,税收已经成为了“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政府可通过有意识地运用税收手段来发挥其内在功能,从而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税收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税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增长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是新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治理的重要内容。现阶段讨论税收问题,不仅要考虑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伐,还要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制度改革等方面相适应,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现代税收制度,使得税收真正成为国家现代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税收学不是独立地存在于财税领域,而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息息相关。税收学与思政元素的高度融合,使得税收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具备了充分的合理性。

 

三、税收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税收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税务人、怎样培养税务人、为谁培养税务人的根本问题,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税收课程的思政建设,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税收法治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税收法治是依法治国理念在财税领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法治化治理模式,规范国家征税行为的同时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真正践行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宗旨。税收法治贯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全过程,包含了税收法定、人权保护、税收公平与效率等原则。20205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民事法律的体系化,也对包括税法在内的其他法律和行政执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法典的颁布给财税领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如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高税收征管法治化水平,制定《税法总则》,提高税收法律体系一体化等。税收现代化治理进程中面临的上述问题与挑战,必然要求税收学教育要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只有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理念,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法治思维的税务人,使其为推进新时代税收法治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2.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要求

课程思政工作既要紧扣时代命题,贯彻现实针对性,又要落到实处,体现课程实践性。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大传播,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深度破坏,各国经济出现“停摆”,中小企业更是成为此次疫情的重大受害者。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聚焦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我国应对疫情危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保证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此次疫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极大地彰显了抗疫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中国优势。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国各行各业都陆续开始复产复工,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工具,更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过程中发挥支持性作用。新形势下,财税工作需要在为民减负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六稳[1]”工作,落实“六保[2]”任务,稳步推进经济的恢复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作为现代公民,既要懂得财政税收理论及政策,了解国家财税的基本知识,又要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因此,税收教育应当在“课程思政”思想的引领下,结合当下的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疫情防控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税收学等课程教学组织与研究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现代公民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积极献策献力。

 

四、税收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开展税收教育课程思政,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新形势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领域等进行重新认识和教学再造,为培养高素质税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新时代下完善“三全育人[3]”体制机制的一项富有创新性意义的实践探索。

1.税收教学内容思政

税收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进行深入挖掘。目标上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实现税收专业知识服务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税收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税收学原理为例,该门课程以“为什么要征(纳)税”—“征(纳)什么税”—“怎样征(纳)税”—“征(纳)税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逻辑主线,具体包括税收概论、税收原则、税种设置与税制结构等内容。课程应以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出发点,将思政元素融入税收学教学中,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税务人才。表一为税收学原理整体架构的思政元素展示表。

1   税收学原理整体架构的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元素

税收概论

家国情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税收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诚实诚信;遵纪守法;实事求是

税收原则

辩证法;公平意识;法治意识

税收负担的分配及其局部调整

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

发展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税种设置与税制结构

创新精神;制度自信;大局意识

商品税

健康的消费观;环保意识

所得税

道德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财产及其他税

价值观;生态文明观

最优税收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辩证法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关注现实、经世济民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经世济民;经济发展观

 

课程在具体的知识点切入思政元素,需要有效地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税收职能的学习为例,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教师可结合我国为防控疫情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税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将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自然流畅地与专业课相融合,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税收教学方式思政

教学方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积极创新。在专业课程中结合实事融入思政教育,要避免教师单一角色、单调硬性灌输的传统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4]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产婆术”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其本质是一种启发性教育,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认知,同时也是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艺术。

具体到税收专业教育上,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税务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并逐渐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同时,税务案例教育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适应教学阵地的转移,并充分利用“停课不停学”衍生出的若干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势,教学相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下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3.税收研究领域思政

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尤其是研究性大学。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研究中,不仅是教师自己要研究,更要启发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课程中所涵盖的思想政治问题。现代税制已不再是仅仅为了“敛财”而生的古老税制,而是在保证获取财政收入的同时发挥其调控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的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组合拳给我国疫情防护救治工作、公益捐赠、物资供应、复工复产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后疫情时代下,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启发学生研究“疫情防控中的财税政策”“防疫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疫情防控中如何保就业促增长”“疫情防控中如何应对财政压力”等等若干现实紧迫性的研究命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更能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实现科研的社会和政治价值。

4.学生实践教育思政

税收学是理论与应用结合十分密切的专业。税收专业的教育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税收宣传、开展调研、实习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真正地用税收知识为国家、为企业、为人民服务。第一,在当下疫情防控中,学生可积极参与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助力广大纳税人对税收优惠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确保涉税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第二,学生可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在疫情防控下面临的问题,并利用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效果。第三,学生要积极到社会单位参与实习实践,包括但不限于税务机关、税务所、企业。通过涉税服务实践,学生可从实操层面进一步了解涉税政策的执行效果,并强化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企业税收政策适用等方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与落实建言献策。

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实践工作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其所在行业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为更高水平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税收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税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战“疫”这本活教材,善于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挖掘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将其自然地融入税收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价值追求,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思想先进、爱党爱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税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J].思想教育研究,2019(2):82-86.

[3]王玮.税收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许文.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N].中国财经报,2020-11-03(008).

[5]贾绍华.税收治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6]施正文,汪永福.《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与税收治理法治化[J].中国税务,2020(10):29-32.

[7]白彦锋,岳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财税政策应对[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06):14-22.

[8]李旭红.一揽子财税政策护航疫情防控[N].中国财经报,2020-02-11(008).

[9]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 44-46.

[10]冯文全,李晓丹.苏格拉底“产婆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 6):130-133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1]“六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2]“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4]“苏格拉底”产婆术是指在与学生的不断问答、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中传达自己的观点,将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通过提问、辩论来使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并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思从而得出结论。

[5]“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崇高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Copyright © 中国税收教育研究所